目前,建筑外墙保温材料是内装修材料抽检的重要项目之一,这与其频繁引发火灾事故不无关系。比如,央视大楼火灾就源于采用了不阻燃的有机保温材料。这些材料在引发火灾时因不完全燃烧和热解,会产生较多的烟尘和有毒气体,而火灾事故中多数人正是吸入烟和有毒气体窒息致死。所以,建筑外墙保温材料引发的火灾危险性极高,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,笔者结合工作体会谈谈其起火的原因及防范的对策。 一、外墙保温材料起火原因分析 一是行业标准不健全,产品质量参差不齐。当前,外保温材料的生产和使用环节乱象丛生,建筑领域目前采用的有机保温材料主要包括聚苯板(EPS)、挤塑板(XPS)和聚氨酯(PU)三种,其最大的优点是质轻、保温、隔热性好。最大的缺陷是防火安全性差,易老化、易燃烧。前两者因价格低廉而被广泛应用,后者在导热系数、施工性能及燃烧性能等方面略胜一筹。外墙保温材料的行业标准尚不健全,个别生产厂家在管理上存在漏洞,生产的外保温材料根本达不到建筑消防设计要求,耐火等级和耐火极限也达不到国家的规范标准,产品推向市场后,为建筑火灾事故埋下先天性安全隐患。 二是建筑施工周期长,作业现场隐患丛生。对于建筑行业来说,节能保温是国策,墙体保温更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,所以建筑保温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。现实中,高层建筑、大型体育场馆等建筑的建设工期一般为两到三年,各种施工工序相互交叉,管理不便。个别管理人员忽视现场火灾隐患的排查整治和消防临时用水的设置,将全部精力放在追赶工期和压缩成本上。在长达两到三年的漫长工期内,作业现场可燃材料多,导致火灾隐患不易被及时发现。而外墙保温材料具有蔓延速度极快、隐匿燃烧、一旦起火就很难控制等特点,极易因现场人员麻痹大意而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。 三是合格材料成本高,施工单位以次充好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研究员季广其曾在央视一档《建筑保温材料易燃引堪忧》的节目中说:“实际上现在看到很多的保温材料,不管是聚苯,还是硬泡绝缘纸都是不达标的,也就是B3极的,都属于易燃材料。基本沾火就着,很容易引发火灾。以挤塑板为例,符合防火标准的比易燃的挤塑板价格要贵一倍以上。”目前的保温材料分为(不燃)、B1(难燃)、B2(可燃)、B3(易燃)四个等级,共有无机保温材料和有机保温材料两类,前者特性是不燃,但保温效果差,只有20%左右的市场份额,后者特性是保温效果好,但易燃烧,占据80%的市场,为此,就需要在材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阻燃剂使其达标,而阻燃剂价格昂贵,很多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,就少加阻燃剂,有的甚至不加。个别施工单位故意购买劣质保温材料,以次充好、节约成本,加上消防监督不到位,就很容易蒙混过关。 二、外墙保温材料的防火对策 一是提高公众对外保温材料认知水平,做到科学预防。从现实情况来看,人们不可能因为部分外保温材料可燃,就全盘否定其在建筑中的使用,其实关键在于如何安全规范地使用。如果规范使用外墙保温材料,加大对外墙保温材料的监管力度,灭火措施齐全,提高安全意识,绝大多数由外墙保温材料引发的火灾是可以预防的。目前,国内新建建筑大量使用有机类外保温材料,如模塑聚苯板、挤塑聚苯板及发泡聚氨酯。它们的保温性能要优于大部分无机材料,是主流的建筑保温材料。但从材料性能上来讲,它们燃点低,是可燃的,如果在建筑上大量包裹这种有一定可燃性的保温材料,必然给建筑留下火灾隐患。因此,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此类建筑的消防管理,并提高公众对这些材料的科学认识,做到科学预防。 二是严格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管理,消除安全隐患。国内一项统计报告指出,涉及到建筑保温材料的火灾约有25%发生在保温材料堆放期间,65%发生在保温材料铺设过程中,不足10%发生在建筑投入使用中。由此可见,建筑墙体保温施工过程是火灾发生的高风险期。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生产企业、施工企业和建筑保温材料市场的规范化管理,开展墙体保温系统认证工作,引入许可证、保险等制度,以提高建筑墙体保温的安全性。”在开展消防监督检查时,消防部门要给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传递火灾防范的意识,还要要求在建工地保证每个工作面都具备消防水源,以备发生火灾时开展自救。只有严格施工现场管理,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火灾安全隐患。 三是更新完善各类灭火救援器材装备,提升攻坚能力。目前,我国消防装备“长高”的速度远跟不上楼宇“长高”的速度。据统计,近年来我国超高层建筑已达百余座,还有一批在建。结合高层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火灾具有破坏力极大、扑救难度极大、火灾蔓延途径等特点,消防部门可按照政府消防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,有意识地添置涡喷消防车、高喷消防车、云梯消防车,运用高端高装备所提升消防部队的应急救援和攻坚作战能力,从而快速扑灭外墙保温材料火灾,防范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。 |